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 > 第56章

3.开放包容的宽广胸襟

3.开放包容的宽广胸襟

(107)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始终同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友好交流,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人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和谐、人类进步的高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大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国际场合提出文明交流互鉴重要主张,倡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共同进步,展现出独具魅力的东方智慧和虚怀若谷的大国气度。

(108)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千五百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注重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的美好画卷。

(109)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相互包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浅出地阐释这一道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依据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一副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一种模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国家的问题,生搬硬套或强加于人都会引起水土不服。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价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各国要坚持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

(110)中国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学习,强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得益于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事业是得到世界人民支持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要骄傲自满,不要妄自尊大,而是要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不断增益其所不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中国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国先哲老子讲,“大邦者下流”。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道路、治国理念的了解、理解和认同,同时通过开展更多文明交流了解和认识世界,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