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22章

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导。

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对19世纪马克思主义创立、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作出科学总结。

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灭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走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产物,是社会矛盾和历史规律的科学揭示,是时代精神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部分组成的严密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马恩经典作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时代本质和资本主义客观世界形成了一系列基本原理,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关于社会生产和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原理,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原理,关于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原理,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的原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原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原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理,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的原理,等等。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20世纪的俄国历史特别是苏联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可以成为现实。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新特征和苏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发展规律,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能够在帝国主义阵线最薄弱环节的一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并且能够建成社会主义,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样,其普遍原理是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苏联社会主义74年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才能凯歌行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沉痛教训说明,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就没有前途,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会改变性质,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政权会得而复失。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生命力、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光明前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一个接着一个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飞跃,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艰辛地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就像壮丽的日出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创造性地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正在向强起来进发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接近实现。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的创立,到20世纪的发展,在同世界工人和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在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一个半世纪人类历史实践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战胜的科学真理,拥有无限的生命力。

二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条件的变化、任务的转换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列宁反对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更是强调,“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2]。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经变化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切忌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僵死化、凝固化,而应当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个别结论过时,就得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更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判定的时代及其本质没有改变,但时代特征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新阶段,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20世纪末,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加上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虚假繁荣,使很多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是“最好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已经彻底的失败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遭到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猛烈攻击。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资本主义虚假繁荣好景不长。进入21世纪以来,2008年爆发的、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资本主义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全面的制度危机,它不仅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彻底破产,也彻底地暴露了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调和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发展,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整体衰落。这一上一下愈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极大地推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这一国际背景下,西方世界高呼“马克思的幽灵已经从坟墓中复活”,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重读”马克思、“走近”马克思、“反思”马克思。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诞生160余年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如此之多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如此之大的发展机遇。这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向的跟踪研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体系的研究,加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和实践发展状况的研究,加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曲折的研究,进一步开放研究视野,坚定发展信心,大力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三 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开创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新变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把握治国理政这条主线,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深厚的理论源泉、坚实的实践基础、科学的理论体系、创新的思想观点、扎实的哲学依据和鲜明的话语特色。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主题主线,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最深厚的理论源泉。95年来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最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95年的伟大实践,主要划分为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三大历史时期主要回答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与此同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第二个问题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国家兴旺、民族繁荣、人民富裕,经过新中国成立67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8年来的建设,建立了雄厚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和物质技术基础,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步入小康,普遍地富裕起来了。与此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第三个问题是使中国人民强起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历史夙愿,是1921年以来成千上万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进入21世纪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这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判定的时代本质没有改变、但时代主题特征发生阶段性巨变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要集中回答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但由于时代和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具体回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现代化强国,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而且迄今也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成功先例。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是史无前例的伟大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所形成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科学系统、逻辑严密的理论创新体系,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具有鲜明的灵魂、主题、主线、根本立场、奋斗目标、发展理念、战略布局和具体举措,大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国家治理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引我们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本文系作者在2016年10月21日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七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上的讲话)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8页。

[2]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